从去年4月起,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动雪豹专项调查实盘配资网站,调查不仅证实该区域雪豹种群密度高,更首次记录到雪豹、猞猁、荒漠猫、豹猫与兔狲——5种猫科动物在同一区域共生的珍贵画面。
01区域内雪豹种群密度高
分布范围广
为追踪雪豹动态,记者近日随工作人员上山回收红外相机,发现多组雪豹家庭影像。调查显示,该区域共有10个雪豹家庭活动,其中3只幼豹的成长历程被完整记录下来。
从事雪豹研究多年的时坤教授介绍,雪豹通常以大中型有蹄类动物为捕食对象,这里丰富的有蹄类和啮齿类动物为雪豹繁育、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雪豹捕食旱獭的情形也十分常见。
画面中,雪豹母亲将捕到的旱獭交给幼崽,虽未直接拍摄到争抢镜头,但背景中传来它们撕咬争食的声音——正是小雪豹锻炼捕食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次雪豹专项调查自去年4月启动,历时一年半,共布设89台红外相机,覆盖范围达1000平方公里。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雪豹栖息地连通性良好,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
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13年,坐落于祁连山支脉达坂山南麓,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总面积达10.79万公顷,最高海拔逾4600米。
我国雪豹分布区种群密度多为每百平方公里1至2只,部分地区甚至不足1只。而大通北川保护区的雪豹密度高达每百平方公里3至4只,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02六大植被带
孕育多元野生动物家园
5种猫科动物在同一区域共生的情形并不多见,专家表示,这主要是得益于保护区内特殊的地貌与植被结构,6个植被带形成了多样化的生境类型,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空间,丰富的食草动物资源也支撑起猫科动物的食物链。
记者在青海大通北川自然保护区一处海拔4000米的高山草甸看到,高原鼠兔巢穴遍布其间。
据了解,得益于保护区内特殊的地貌与植被结构,6个植被带形成了多样化的生境类型。高原鼠兔、马麝、岩羊、狍子、旱獭等支撑猫科动物的食物资源越来越多。红外相机还曾记录到两只旱獭打斗的有趣画面:它们势均力敌,推搡缠斗约两分半钟,最终各自退去。
除了野生动物互动频繁,当地牧民与生态管护员也越来越多地遇见各类动物。刘建民是当地生态管护员,他告诉我们,过去难得一见的雪豹,如今竟能用手机拍到。
守护高原生灵
“电子眼”织就立体防护网
目前,大通北川保护区已构建起“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为各类野生动物营造安全温馨的家园。
在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体化信息平台,记者看到,随着工作人员操作,大屏幕实时显示80公里外的野生动物画面,仿佛近在眼前。
目前,这个一体化信息平台共设有5个云台,覆盖保护区三分之一面积。这套监测系统除了监测观察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以及人类活动外,还可通过手机终端与生态管护员实时联动。
除了信息化手段,2023年11月,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创新成立青海省首个生态警务室,由县公安局、保护区管理局、县林草局及省牦牛繁育中心4家单位联合入驻,实现从流动巡逻到24小时联勤驻守的转变。
截至目前,大通北川保护区共记录到野生动物223种,尽管保护区面积仅占全省千分之一,但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却超过青海省总数的一半。
(总台央视记者 梁丽娟 王凯博 宋云研 大通融媒体中心)实盘配资网站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配资平台_十大正规配资平台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