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都有这样的困惑:明明年纪不大,脸上却总是黄黄的、暗暗的,好像怎么化妆都遮不住那股“没精神”;吃饭的时候,不是觉得没胃口,就是吃两口就撑,稍微吃快一点,肚子就胀得难受。久而久之,别人一句“你最近气色不太好”,自己心里也开始打鼓:是太累了,还是身体在偷偷“抗议”?
在中医的理解里,脾更像是身体里的“后勤部”和“能量加工厂”。摄入之食物,需赖脾之运化、转化之功。脾将其化为精微,输送至周身各处,令气充盈有力,血得以有源,滋养全身。如果这个“后勤部”打不起精神,整个人就会慢慢地“泄了气”:吃不好、睡不香、脸色发黄,连情绪都跟着低落下来。

很多人刚开始只注意到“脸色差”和“吃不下”,总觉得多休息几天就好了,可是真到了日常生活里,会发现身上的不对劲远不止这两样。比如,饭后总是觉得肚子胀,明明吃得不多,却像灌了一肚子气,有时候还容易软便、黏便,天稍微一凉或者一紧张,就跑厕所。时间长了,人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看到某些食物就本能地“避开”,越避开,脾胃的“火力”就越弱。
有一种极为典型的感受,恰似整个人如同一部电量永远定格在“20%”的手机,时刻处于低电量的困窘状态,难有充足的活力与能量。早上闹钟响了,明明睡了七八个小时,还是觉得起不来;白天坐在办公室,脑子发沉、打不起精神,干一点活就想歇一会儿。回到家中,本欲舒展筋骨、活动一番,怎奈身躯甫一触碰沙发,浑身气力便似被瞬间抽离,唯有以“葛优躺”之姿,瘫于其上。很多人会自我安慰:是工作太累、带娃太辛苦,其实背后常常和气血不足、脾气虚弱有不小的关系。

如果细心一点去观察镜子里的自己,还会发现一些小细节:以前嘴唇是红润的,现在颜色变淡了;皮肤不仅发黄,还少了那种通透的光泽;刷牙的时候,随手伸出舌头一看,舌体偏淡、偏胖,边缘还有一点点齿痕。偶尔晨起对镜自照,惊见眼皮泛起丝丝浮肿之态。至夜,褪去袜子,小腿上袜痕深勒,似是岁月与疲惫留下的印记,久久不散。看着体重表的数字,有时候也会觉得奇怪:明明没怎么大吃大喝,体重却总是忽上忽下。
这些变化单独看,可能只是“状态不好”;但当面色蜡黄、食欲变差,再加上疲乏无力、肚子爱胀、舌头变淡、身体容易“存水”等等一起出现时,就不只是简单的“精神不佳”了,很有可能是在提醒:脾气有点虚,后勤供应跟不上了。
当然,这里有一点必须说清楚:脸色黄、没胃口,不等同于一定是“脾虚”。贫血、肝胆疾病、消化道问题、甲状腺功能异常等,都可能带来类似表现。所以,当这些情况持续存在、影响到生活时,先去医院做一次系统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医生帮助下搞清楚大方向,再来谈调理体质、养护脾胃,会更踏实。

如果经过检查,没有发现明显的器官病变,而医生也提示有可能和脾胃功能、生活方式有关,那就可以从日常的小细节一点点改起。吃这件事,尽量从“应付”变成“照顾自己”:三餐尽量规律,不要长时间空腹后暴饮暴食;应尽量减少冰凉、生冷及油炸重辣食物的摄入,为肠胃营造一个“温暖之境”,如此可呵护肠胃,让其能更健康地运转。
作息也是脾胃的“晴雨表”。长期熬夜、三餐无固定时间,对脾来说是一种持续的消耗。很多人白天已经很累了,晚上却靠刷手机“续命”,结果越刷越兴奋,越刷越睡不着,第二天精神更差。给自己设一个比较固定的睡眠时间,睡前把屏幕关掉,让大脑和身体都慢慢“收工”,对调养脾气和恢复气色,都有一定帮助。
在能量允许的情况下,适度活动也很关键。这里说的“动”,不是一上来就高强度跑步、挥汗如雨,而是一些温和、持续的活动,比如饭后慢走、轻柔的拉伸、简单的体操。这样既能帮助食物下行、减轻餐后腹胀,又能让气血、水分流动起来,不至于总是“堵”在某个地方。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长期压抑的情绪,其实也会“伤脾”。有的人总是习惯把不开心的事往肚子里咽,表面看起来什么都能扛,夜深人静时却常常觉得胸口发闷、胃里堵得慌。适当地表达情绪,和信任的人聊一聊,把压力分解开来,而不是全部压在身体上,本身也是一种照顾脾胃的方式。
最后,我想说,好气色绝非一瓶护肤品所能“涂抹”而成。它是无数个认真用餐、告别熬夜、懂得适时休憩的日子里,如涓涓细流般,一点一滴汇聚积累的成果。
当女子面色蜡黄、食欲变差时,不要只盯着镜子里的那张脸,更要学会听懂身体发出来的信号:照顾好脾胃,其实就是在给自己的未来正规配资平台,多准备一些底气和踏实。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配资平台_十大正规配资平台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