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11月21日,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办的第39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开幕。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院士受邀出席,并以《我国农药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为题作主旨报告,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活动现场。
本届交易会恰逢“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国家植保方针确立50周年,展览面积达13万平方米,吸引近1000家知名企业参展、20万人次参会,是我国植保领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家5A级专业展会。
“创制绿色农药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方向,研发原创性靶标与绿色农药产品更是建设农业科技强国、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的战略举措。”宋宝安院士在报告中指出,从国际视野来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农药单位面积用量排名第93位,处于全球相对较低水平,且病虫害综合防治与绿色防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绿色农药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活动现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宋宝安院士直面我国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三大严峻挑战:一是约40%的农药品种具有高环境生态风险,噻虫嗪、吡虫啉等高生态风险农药仍是生产主打产品,亟须替代;二是50%以上传统品种存在中高抗性风险,二化螟对传统药剂抗性高达2000倍,小菜蛾对康宽抗性更是达到8000倍;三是化学农药依存度超过90%,主流品种使用数十年导致抗性突出、用量递增,产品结构亟待优化。他表示,绿色农药创新必须优先攻克“有效性、安全性、抗性替代”三大核心问题,而原创性分子靶标与分子结构在降低农药抗性、引领“重磅炸弹式”新农药发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针对生物农药、纳米农药、RNA农药三大绿色农药创新前沿领域,宋宝安院士展开深度解析。报告最后,宋宝安院士明确提出绿色农药创新五大重点方向:智能驱动导向生物农药发现,利用AI技术助力生物农药异源合成;RNA生物农药创制及产业化,构建安全评估与产业化应用体系;智能驱动原创分子骨架发现,提升农药活性分子设计效率;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原创性靶标发现,建立多层次靶标挖掘验证体系;强化残留效应与环境生态风险评估,加快形成农药新质生产力。

活动现场。
作为农药械行业发展“风向标”和植保系统创新“指南针”,本届双交会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搭建了重要平台,宋宝安院士的主旨报告不仅为我国绿色农药发展提出了明确方向,也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力服务乡村振兴、夯实农业现代化根基提供了实践思路。(图/文 李成龙)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配资平台_十大正规配资平台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