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 水正规配资平台
国庆节前,一位文友专程自他老家来送我一本书,书名《梨花又开》,主编陈锋林。
封面上是打地圪圈唱戏的图片,一下吸引住我。唱戏的和看戏的,红火在一个土场上,亲亲热热,好不开心。
演员台上演,观众台下看,这里翻了个儿。演员地上演,观众坐着看,不由得你肃然起敬。
翻开书,是壶关县人民剧团老艺人的文章和图片,记述着舞台的梨园遗事,讲述着自己的戏剧人生。一个个故事,像一枚枚熟透的黄梨,光亮耀眼,芬芳扑面。难怪那么多领导和专家,题词撰文,喝彩礼赞。
戏剧是艺术,值得敬畏;演员是艺人,应当尊重。早在唐代兴起的梨园文化,从宫廷走进民间,由高雅牵手通俗,可见自上而下的喜闻乐见和
雅俗共赏。
一台戏,影响一群人,乃至一方人和一代人;一个演员的艺术形象,会让人着迷,以至成为他们心中的偶像。
梅兰芳表演的京剧《霸王别姬》,常香玉表演的豫剧《花木兰》,王文娟表演的越剧《红楼梦》,严凤英表演的黄梅戏《天仙配》,新凤霞表演的平剧《杨三姐告状》等等,人去留名,活在了观众心里。
展开剩余83%在咱长治市,也有这样的戏和角儿。观众聊起上党落子剧《徐策跑城》,就会提到杨福禄,聊起《杨七娘》,就会提到王改梅;聊起上党梆子剧《三关排宴》,就会提到郝聘芝、吴婉芝和郝同生;聊起壶关秧歌剧《打酸枣》,就会提到陈秀兰等 。剧情故事精彩,演员演技精湛,观众时常挂在嘴上。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看过屯留县麟山剧团自编自导的《山村供销院》,演员冯枝林表演推车的老张,演员崔巧英表演拉车的金凤,演技惟妙惟肖,唱腔婉转悠扬,老张那句“荷包鸡蛋疙瘩汤——”的拉长腔,唱得台下屏息敛声,心醉魂迷,至今走在街头,行在田园,还时而听到观众的模仿之声。
剧团是演员的家,演员是剧团的魂。
你看壶关县人民剧团69届、72届的演职员,退休多年,孙甥绕膝,都已是耋耄老人。当年的老团长一声召唤,大家齐刷刷从四面八方聚来,个个精神矍铄,纷纷登台表演,又把当年的热乎劲喧腾起来。
锣鼓声响,丝弦齐鸣。昔日林海雪原剧中的扮角吴海生和赵计芳闪亮登场,一个表演少剑波的唱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一个表演杨子荣的唱段《打虎上山》,就如两根划着的火柴,点燃起在座诸位艺人的心中火苗。杜鹃山剧中的角牛松梅,表演柯湘的唱段《乱云飞》;红色娘子军剧中的角丁爱兵,表演吴琼华的唱段《永葆这战斗青春》;沙家兵剧中的角张秀平,表演阿庆嫂的唱段《垒起七星灶》;龙江颂剧中的角张立先,表演江水英的唱段《百花盛开春满园》;众乐工合奏《喜庆二十大》,众姐妹表演《聚焦大目标》,众艺人合唱《走进新时代》……
那场面,那阵势,那一个个精神头儿,再现抗战年代走出来的剧团风貌,彰显建设年代炼出来的团队作风,展示太行大峡谷钻出来的演员风来。人老了初心不老,日子好了本色不丢。他们仿佛又回到当年的舞台上,走进大山深处的庄户人门前。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壶关县人民剧团就名扬三晋,蜚声九州。1993年5月23日的《山西日报》,推出长篇通讯《庄户剧团》,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并为此发表评论推崇“为山区送戏下乡”的服务精神。接着,《人民日报》也在头版作了报道。一个县剧团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足见他们坚持“人民剧团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深入人心,走出“送戏送到大山里”的演出路子深受欢迎,弘扬“唱戏唱给庄户人”的亲民精神深得口碑。
努力让没有条件唱戏的地方唱上戏,让没有能力看戏的人看上戏,不但解决了僻乡庄户人的看戏难,也为剧团的演职员长了脸。他们的靓丽表演和艺术张力,像春风吹醒的迎春花儿,从城市舞台绽放到山区村庄,绽放到林荫下的庄户人门前。给没有进过城的小脚老太太唱戏,给放牧在荒山野沟的老羊工唱戏,给军烈属和五保户唱戏,给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智障人唱戏……那心情就如见到久别的亲人,表演起来浑身是劲,格外专注。
来到鹅屋公社黄崖底大队,这里在壶关、陵川、河南林县三县交界的太行山双凤岭上,大队设党总支,下设9个支部,所辖72个自然庄,散居在20多道山梁沟岔上,要把全村社员召集到一起看戏,条件不允许。于
是,他们采取靠近居住的搭土台子唱,偏远零散居的走上门唱,夜戏唱在土台上,昼戏唱在窑洞旁,满足了全村社员看戏的愿望。唱完4天戏谢幕离村,乡亲们送来新刨的土豆、红薯,母鸡新下的鸡蛋,新采的黄花菜、香菇等山珍,团领导婉言拒收,但是看见那一双双举篮子的粗糙大手,那一张张鼓腮帮的酱色脸膛,这是庄户人厚道和实在的情谊啊!此情此景不由地你不感动,此时此刻你会禁不住说:“我们还会来的!”
走进戏谑“盘丝洞“的桥上公社盘底大队唱戏,居住在梯垴山生产队的社员夜里下不来山,团里决定演员第二天上山唱。从盘底到梯垴山,要穿越桃花路的挂壁小径,上山山碰嘴,下山山贴背,当地人说没有壁虎的本事上不去。时任团长马水平,选择青年演员组成一个小分队,由两位武生演员前后拉起一条溜绳,演员和乐师拽着绳子一个一个爬上去,亘古未有地为梯垴山社员唱了一台戏。这次攀山受到锻炼,他们感悟道:“咱们才艺高不高,挂壁路上过过招;咱们下乡远不远,梯垴山上吻过天。”
艺术的根扎在泥土里,戏剧的美氤氲烟火。人民群众的创造,催生艺术的灵感;社会生活的多彩,丰富戏剧的质感。深入基层,深入生活,认认真真修炼戏功,真真切切表达感情,才会像一棵根扎大地的树,吮吸丰富养分,长出枝繁叶茂,花开芬芳馥郁,结出丰硕果实。
时下有种怪现象,看戏的人看在手机上,唱戏的人忙在录像旁。甚至有“网迷”说:“手上一部手机,随时随地看戏。”殊不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唱戏艺人不深入,不观察,不到实践中体验,不在生活中辨识,何以演出世间的忠奷善恶!又何以唱出人民的喜怒哀乐!花拳绣腿的表演,装模作样的演唱,只能胡弄那些自诩为网迷的人。盲目追星,不辩真伪,被看戏看门道人笑谈为“盲迷”和“痴迷”。
早在上世纪的1996年,央视就策划“心连心”艺术团,送戏到革命老区和偏远山区。后来又推出“乡村大舞台”、“送戏进万村”等大型户外综艺栏目,演员步入百姓生活,戏台搭在老乡门口,把戏台、灶台、炕台连成一线,使演的、看的和干的融为一体,并通过电视荧屏,传输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使车间工人、田间农民、边疆哨所的军人和老人、妇女、儿童,都能看在眼里,暖在心上,享受到祖国传统梨园文化这一瑰宝的魅力。可见,戏剧的伸枝展叶在基层,戏剧的锦绣繁荣在观众,人民群众想戏盼戏和看戏,戏剧才有光辉灿烂的前景。
我钦佩这本书的主编陈锋林,一位退休干部,一位地方戏票友,在古稀之年钟情于梨园文化,干成一件为县人民剧团著书立传的大事。见情见爱,可敬可贺!这本书不仅编纂了一个剧团的起始和发展,记录了该团演职员的成长和才艺,礼赞了他们在唱戏征途上的创新和开拓,起到有据可考、有史可鉴的作用。还可以说是用文字和图片打造的“地方戏剧博物馆”,浓墨重彩,可圈可点。走进这本书,你会感到一种文化在感染你,这就是壶关戏剧的“扎根文化”;一种力量在感动你,这就是壶关艺人的“圪垯力量”。
2025年10月13日夜于安秀书室正规配资平台
发布于:山西省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配资平台_十大正规配资平台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