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英文周报》称,我国狂犬病病例数经历长达16年的下降后,于2024年出现“反弹”——较2023年增加36.9%,达167例。且76%集中在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份的省际边界。
同时,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统计,2025年1-7月,狂犬病报告发病数115例,较2024年同期76例上升了51%。“反弹”背后藏着哪些原因?不同人群又该如何防护?我们一起来看看。
1
局部反弹“重灾区”是怎么回事
为何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地的省际边界地区是“重灾区”?
报告显示,95.9%的病例发生在“历史高流行且病例减少进展较慢”的区域。这表明,此次反弹是在既定高发地区内的局部复发,而非病毒传播上的地理扩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这些地区多为靠近山区的农村,野生动物活动频繁,一旦咬伤流浪犬,流浪犬再咬伤家养犬或人,就会形成“野生动物—流浪犬—家养犬—人”的传播链。再加上部分农民对狂犬病预防知识了解不足,被咬伤后可能因就医不便、重视程度不够而未接种疫苗,进一步扩大了感染风险。
李侗曾强调,此次“局部反弹”并非意味着防控体系失效,而是在提醒我们,狂犬病消除是持久战,需持续聚焦“薄弱区域、薄弱人群、薄弱环节”。
2
主要控制手段是接种疫苗
我国约95%的狂犬病病例由犬引起,约5%由猫引起,狐狸、狼、獾等也是可能传染源。
狂犬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为100%,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被治愈的案例极为罕见。因此,控制狂犬病疫情的主要手段就是疫苗接种,核心策略在于全面开展大规模的犬只免疫。
但部分养犬人对犬只免疫存在侥幸心理,虽然有明文规定犬只需要每年接种一次狂犬疫苗,但依然有养犬人想方设法逃避接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狂犬病例“局部反弹”并非意味着防控体系失效,而是在提醒我们,狂犬病消除是持久战,需持续聚焦“薄弱区域、薄弱人群、薄弱环节”。
他建议养宠人士,对家养犬、猫必须按规定接种狂犬病疫苗;不养宠人士,不要随意挑逗陌生犬、猫;遇到野生动物,尽量保持距离;一旦被动物咬伤、抓伤,需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流动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随后尽快前往医院接种疫苗。
3
不同人群该如何防护
养宠人士
首先,家养犬、猫必须按规定接种狂犬病疫苗,尤其是幼犬、幼猫,需在3月龄时完成首针接种,之后定期加强免疫,并保留接种证明。
其次,带宠物外出时务必用牵引绳约束,避免宠物接触陌生动物,若宠物不慎咬伤、抓伤他人,需立即协助伤者清洗伤口,并督促其及时就医。
最后,若宠物出现狂躁、畏光、流口水、攻击性行为,需立即隔离,并联系动物防疫部门检测,排除狂犬病毒感染的可能。
不养宠人士
生活中不要随意挑逗陌生犬、猫,在农村或郊区行走时要留意环境,避免误入野生动物活动区,遇到野生动物时尽量保持距离。
一旦被动物咬伤、抓伤,需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流动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随后尽快前往医院接种疫苗。
农村居民要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告知孩子不追逐、不投喂动物,家中若有婴幼儿,需避免其单独在户外玩耍,防止被动物咬伤。
户外爱好者
前往山区、森林、草原等野生动物活跃区域前,需提前查看当地是否有“野生动物出没”的警示,并随身携带碘伏、肥皂水等应急物品,尽量穿长袖上衣、长裤,减少皮肤暴露。
遇到野生动物不要奔跑、尖叫或攻击,应缓慢后退,避免与动物对视,一旦发现表现异常需立即撤离。还可以在出发前提前接种狂犬病暴露前疫苗,降低被咬伤后的发病风险。
素材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最安全的线上配资平台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配资平台_十大正规配资平台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