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您咋又偷偷跑出去了?医生刚说您血压不稳,冬天不能瞎折腾!”初冬的清晨,68 岁的李大爷刚跑完半圈小区,就被气喘吁吁赶来的儿子拽住。
他揉着发沉的太阳穴,嘟囔着:“吃着降压药呢,活动活动总比躺着强。”可话音刚落,一阵眩晕袭来,李大爷眼前发黑,直直往地上倒去,幸好儿子眼疾手快扶住了他,紧急送医后,血压值 186/105mmHg 的结果让全家后怕不已。
李大爷的遭遇并非个例。研究显示,冬季高血压患者血压平均比夏季高出 12/8mmHg,北方气温每降 10℃,收缩压就会升高 6.7mmHg。
《黄帝内经》早有 “寒气入体,血脉凝结” 的记载,寒冷天气里,高血压患者的血管本就像紧绷的琴弦,而一些不经意的习惯,更是让风险翻倍。

一、冬日常犯 4 件事,竟是血压“隐形杀手”
1.冬晨空腹猛跑:
李大爷的主治医生解释,人体清晨 6-10 点会出现 “血压晨峰”,此时血压本就处于全天高位,再遭遇冷空气刺激,血管会急剧收缩,心脏得用更大力气泵血。
数据显示,冷暴露 15 分钟,中心主动脉血压显著上升,心脏供氧反而下降。很多患者觉得 “晨跑养生”,却不知冬季空腹剧烈运动,无异于给血管“上刑”。李大爷就是因为没避开这个时段,才引发了血压骤升。
2.头颈露在寒风中
“头为诸阳之会,阳气聚集之处”,《难经》的古训在现代医学中得到印证。头颈部血管丰富且敏感,冬季外出不防护,冷风直吹会让血管瞬间收缩。

研究表明,在 - 10℃、风速 5 米 / 秒的环境下,不戴帽子的人收缩压会骤升 15mmHg。李大爷之前总嫌戴帽子麻烦,每次出门都敞着领口,直到这次晕倒后才明白,温暖头颈竟是稳定血压的关键。
3.情绪大起大落
冬季日照时间短,人容易陷入抑郁、焦虑,而情绪波动会激活交感神经,让血管收缩、心跳加快。
调查显示,情绪压力大的人群,血压波动幅度是常人的 2 倍。李大爷入冬后总因天气阴冷烦躁,和家人拌嘴后常会头晕,正是情绪在悄悄推高血压,让本就脆弱的血管雪上加霜。
4.自行停药调药
有些患者觉得冬季血压高是“暂时现象”,擅自停药或减药,殊不知这是最危险的行为。《中国心血管病年鉴》指出,冬季血压反弹是心梗、脑梗的主要诱因之一。
血管长期适应药物调节,突然停药会导致血压剧烈波动,严重损伤心、脑、肾等器官。李大爷之前也有过“冬天吃药太麻烦”的念头,幸好儿子及时劝阻,才没酿成大错。
二、高血压过冬指南:4 个细节,安稳度寒冬
1.盯紧“三个黄金时段”,测准血压不盲目
出院后,医生特意叮嘱李大爷监测血压的关键时间:晨起后 1 小时内(未服药、未活动)、下午 4-6 点、睡前 1 小时,每次连续测 3 次,取平均值记录。测量时要保持坐姿,手臂与心脏同高,避免憋尿、吸烟后立即测量。
《中华高血压杂志》证实,这样能精准反映真实血压。坚持监测 1 个月后,李大爷的血压逐渐稳定在 135/85mmHg 左右,头晕症状也少了很多。
2.分级保暖:从头到脚,守住“温度防线”
“寒从脚起,冷自头生”,冬季保暖要抓重点。
李大爷现在出门必戴帽子围巾,避免冷风直吹头颈;脚部穿加绒鞋袜,每晚用 40℃左右的温水泡脚 15 分钟;室温保持在 18-22℃,使用暖气时每天通风 2 次。自从做好保暖后,他的手脚不再冰凉,血压波动也明显减少。
3.规范用药:闹钟提醒,药不离身
冬季血压升高是生理反应,并非药物“失效”。李大爷现在用手机设置了服药闹钟,每天按时吃药,从不漏服;药物随身携带,出门前都会检查是否带够;遇到血压波动,及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再也不敢自行停药。
4.温和运动 + 平稳情绪:给血管“松松弦”
李大爷把晨跑改成了午后散步,选择上午 10 点后或下午 3-4 点,每次 30 分钟左右,以身体微微发热为宜;平时多晒太阳,听舒缓的音乐,和老伙计们下棋聊天,缓解冬季抑郁情绪。心情舒畅了,血压也变得更加稳定。
寒冷冬季,高血压患者的血管本就脆弱,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习惯,正是压垮血管的 “最后一根稻草”。
李大爷的经历提醒我们实盘配资网站,稳定血压从来不是“躲在家里就安全”,而是要避开危险习惯,用科学方法呵护血管。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配资平台_十大正规配资平台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